集团新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市场已进入完全竞争状态。天津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建研院)不断提升企业品牌意识,树立起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的工作目标,扎扎实实摸索和践行技术创新之路,以突出业绩为企业赢得了行业内及社会的良好口碑。
一是以人为根本,打造一支敢想能拼、追求卓越的技术研发团队
“做品质企业,是建研院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实现转型发展,首先追求的是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这是建研院领导班子对全体干部职工提出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一要求,他们通过开展“我为技术献一策”、“创新创效”专题讨论活动,以及每月召开技术交流沟通会等多种形式,培养全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还建立了天津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武清基地,作为技术展示平台,为新型技术辅之于操作实践,进行改进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营造了学有机会、用有平台,人人学技术、讲技能,不断提高业务技能水平的良好工作氛围。特别是在生态景观绿植基材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建研院充分发挥了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精神,树立了“科技创新产效能”的工作目标。负责该项技术的研究成员们加班加点对整个技术进行了解,并逐一分析研究其在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技术难点,以寻求最简单、最可靠的解决方法。负责同志因日夜奔劳,双眼熬成了熊猫眼,但他依然坚定地说:“要想跟得上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不仅要摸透、吃透眼前的技术问题,还要不断寻求新的技术方法。只要我们多动脑、肯努力,一定会取得新突破。”就这样,他们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做到了勤沟通、勤思考、勤总结,时常为了讨论一个难点争得得面红耳赤,但心却融合得更加紧密。在贵州贵安新区百马路边坡生态修复过程中,同志们一猛子扎进施工现场指导工作3个月没有回过家,终于克服了传统的客土喷播技术不耐冲刷的缺点,有效防止了建筑市场对生态景观绿植基材的复制。很难想象那一时期,他们仅用半个月时间就申请了四项专利,并得到授权,成为国家审计和地方审计中资金审核的重要依据,使“提高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提升建工品牌”实实在在得到落实。
二是以管理为龙头,着力完善技术创新保障体系
随着建工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建研院着眼集团改革发展大局,进一步强化管理职能,构建起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和质量为核心、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保障体系。一方面,实现了骨干人员权责匹配。他们进一步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完善了参与重大政策决策、战略和规划的制定、重大科研项目立项论证等事项的决策程序。同时将科研工作根据团队各个成员的技术特点,分解成若干小块工作任务,分头进行落实,定期反馈、集中讨论问题,及时发现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最终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精准把握科研方向,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引领,在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上用力,成功申请了多项科委和建委课题。特别是2014年申请的建委课题《生态景观绿植基材及固废综合利用技术》,致力于把废弃泥浆进行科学化利用,形成了建科院独有的生态景观基材和固废利用技术,得到社会各界好评。另一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他们坚持将制度建设作为技术创新的根本保障,先后制定了项目数据整理,项目申请申报、项目审核把关、项目研究过程的监督管理、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等一系列项目管理制度。同时还着手建立了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项目考核、评价和奖励制度,进一步引导和调动了科研人员开展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以成果应用为核心,追求技术研发高精尖
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建筑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对城市建设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研院以前瞻性的发展目光研判市场走向,整合技术优势,着力在新型生态混凝土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上用力,不断追求技术领先、实用价值高、效果明显的市场前景和社会效益。
2013年,国家提出“海绵城市”概念,通过海绵城市设计解决雨水的“渗、滞、蓄、净、用、排”问题,并使雨水得到充分利用,同时解决工业废弃物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的破坏问题,实现固废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目标。建研院以此为研发动力,经过几年的反复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态混凝土技术。其中该技术包括生态景观基材和透水路面技术、水体自净化技术、生态山体修复技术。生态景观基材有助于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防涝能力,符合海绵城市——LID生态低影响开发理念;透水路面技术能够使雨水迅速渗入地下,避免路面积水,保持了土壤湿度,维护了地下水的平衡。同时调节空间温湿度,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该技术已在天津市多项工程的建设中得到应用,为天津市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依托。
2015年5月,生态景观绿植基材在天津泰达售楼处景观绿化工程中得以成功应用。该技术既很好地对雨水进行了有效的利用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且该项目施工简单、周期短,两个工人仅用五天就完成了施工,不仅降低了成本,同样满足了甲方对设计美观和环保的要求;2015年7—9月,该技术又在贵州贵安新区百马路边坡生态修复过程中得以应用。使这项工程成为贵安新区11个边坡中唯一一个一次复绿的工程,经过两年时间,山体复绿已经高达90%以上;2017年4—8月和9—10月,建研院承接天津海河全运会春意桥——吉兆桥透水路面工程和南开区三潭西里旧小区的海绵城市花园改造工程,他们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水平,将新型生态混凝土、景观廊架等技术在既有旧小区的改造中成功应用。特别是三潭西里小区的地下管道和线路布控复杂,无从掌握,建研院在施工过程中多次调整施工方案,最终在透水路面的设计中采用了泛水、半透水并搭配植草沟设计,使雨水得到了很好地收集、净化、过滤和利用,成为天津南开区第一个海绵城市花园改造成功的居民小区。在当年一场大雨的冲击下,三潭西里小区彻底杜绝了积水现象,通过了严峻的考验,得到多家媒体的跟踪报道,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发展中的建研院在前进路上永不满足,他们审时度势,主动把握市场脉络,千方百计提升业务水平、科研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利申请能力。2017年申请的建委课题《生态净水基材及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经过多次学术讨论和技术论证,于同年8月就在武清基地人工湖得以应用,该技术成功把多种微生物引入和应用在基材中,使污水中重金属指标明显下降。2018年,他们再次申请并获批科委课题,进一步对固废进行科学化利用,为深化绿色施工、修复生态城市奠定了基础。目前,他们已完成《生态绿植景观基材及扬尘抑制剂固废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建筑工程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在绿色施工中的研究与应用》《绿色环保高分子水中粘接剂的研究与应用》《绿色反应高分子水中粘结剂的研究与应用》等课题9项;申请用于陡坡加固的生态修复绿植基材及制备方法、陡坡山体坡面植被生态保护施工方法、用于屋顶的装配式被动绿化系统等专利10项,其中6项已获得正式授权,成为天津建科院科研项目的排头兵。
下一步,建研院将继续立足市场,加大科研力度,同时利用“互联网+”整合技术优势,进一步在提高施工效率、保证工程质量、推进技术发展等方面下功夫,研发与推广更多的高精尖技术,为城市基础设施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为企业转型升级打好坚实基础。